环境学院2019级本科新生、研究生赴都江堰开展调研实践活动圆满成功
2019年11月6日至11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师生组成的调研实践团队赴四川成都都江堰市开展了为期5天的野外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此次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主办,是环境学院明德环境“经济学-科学”拔尖人才实验班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讲座教学、野外实训、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旨在加深同学们对环境学科的认识,增强同学们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术能力。
本次都江堰野外实践调研教学活动以“走出书本、走入自然”为设计理念,开展了“水利工程”、“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影响和治理”等主题讲座,夯实同学们的理论基础,并配套开展都江堰实地教学、养麝研究所参观访问、龙溪虹口保护区野外勘探等一系列与讲座主题对应的野外实践考察,引导同学们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展创新。
11月7日早,王杉教授为同学们细致而深入地讲述了从平王东迁到都江堰落成的历史,着重分析了都江堰建成的历史背景,建立了同学们的初步认识。此后,马中教授为同学们讲述了都江堰的原理以及紫坪铺水库的相关背景。他指出,都江堰绝非一项普通的水利设施,它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巧妙地分水调水过水,达到了旱期有水洪期不涝的目标,是人类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并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代表性工程。下午,调研团队亲赴都江堰进行实地考察,近距离地观察都江堰的结构并感受其分水调水原理之巧妙。
11月8日早,我院师生赶赴汶川,考察灾区震后重建情况。当地绝大部分建筑已重建,修建“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并保留漩口中学遗址。师生们参观纪念馆并在漩口中学献花以悼念逝者。此后,师生前往宣誓广场。所有党员在马中教授的带领下重温入党誓词。最后,我院调研团队全体师生在“母亲·初心”雕塑下合影。
8日下午,调研团队参观四川省养麝研究所。孟秀祥教授指出“环境保护要以经济为导向”,引发同学们的思考。从养麝研究所的讲解中,同学们体会到野生动物保护的必要性并了解到目前可以通过人工养殖的方式保护濒危物种,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
11月9日,调研团队在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进行考察。师生在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参加签约授牌仪式。吴健副院长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与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签订合作协议,并向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授予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的牌匾。在保护区考察途中,老师们介绍沿途遇到的动植物,开阔同学们的眼界,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此外,同学们第一次尝试做样方并使用红外记录仪,体会野外调查的操作与流程。当晚,郑祥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我国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现状、问题以及治理情况,加深了同学们对于水资源保护的认知和思考。
11月10日,调研团队参观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同学们了解大熊猫的野化引种和放归方法,并在孟秀祥教授的引导下,思考以大熊猫为代表的野生动物迁地保育目的、原因,以及当下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当天下午,调研团队返京,标志着都江堰调研实践活动的圆满落幕。
文字: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明德环境“经济学-科学”拔尖人才实验班
图片: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明德环境“经济学-科学”拔尖人才实验班